异人赤脚张
异人赤脚张
唐朝《保寿堂方》载地仙丹云:"昔有异人赤脚张,传此方于猗氏县一老人,服之寿百馀,行走如飞,发白反黑,齿落更生,阳事强健。此药性平,常服能除邪热,明目轻身。春采枸杞叶(名天精草),夏采花(名长寿草),秋采子(名枸杞子),冬采根(名地骨皮),并阴干,用无灰酒浸一宿,晒露四十九昼夜,取日精月华之气,待干为末,炼蜜丸如弹子大,每早晚各服一丸,以隔夜百沸汤下。"
书生与枸杞
书生与枸杞
相传有一个体弱多病得书生,到终南山寻仙求道,在山中转了好几天,也没有见到神仙踪影。正在烦恼时,忽然见到一位年轻的女子正在痛骂责打一位年迈的妇人,便赶忙上前劝阻,并指责那年轻女子大逆不道行为。 那女子听了,笑道:“你当她是我什么人?她是我的儿媳妇。”书生不信,转问那老妇,老妇答道:“千真万确,她是我的婆婆,今年92岁了,我是她第七个儿子的媳妇,今年快五十了。”书生看来看去,怎么也不像,随后便追问缘由。那婆婆说:“我是一年四季以枸杞为生,春吃苗、夏吃花、秋吃果、冬吃根,越活越健旺,头发也黑了,脸也光润了,看上去如三四十岁。我那几个儿媳妇照我说的常常吃枸杞,也都祛病延年。只有这个小儿媳妇好吃懒做,不光不吃枸杞,连素菜也不大吃,成天鸡鸭鱼肉,吃出这一身毛病。”书生听了这番言语,回到家里,多买枸杞服食,天长日久,百病消除,活到八十多岁。
枸杞--民俗文化八大吉祥中植物之一
枸杞是中华民俗文化八大吉祥中植物之一。古人云,所谓'吉者,福善之事;祥者,嘉庆之征'。民俗文化中杞菊延年的吉祥图,画的就是菊花和枸杞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使用了吉祥色中国红。火红的枸杞是吉祥的象征,而在中国,红色象征着激情、喜庆、幸福,红色的文化是一种成功的文化,吉祥的文化,健康的文化。火红的枸杞,火红的文化。
《诗经》中《小雅·南山有台》,作品以桑、杨、李和枸杞等树木比兴,颂扬"君子"德高望重,祝福他"万寿无疆",世代平安,子孙兴旺--"保艾尔后"。《小雅·湛露》这首诗记叙的是贵族举行宗庙落成典礼时,一位宾客以枸杞、红枣和梧桐等树比兴,颂扬"君子"高贵的身份、显赫的地位、敦厚的美德和英武潇洒的气质。在《诗经·湛露》篇中,诗人将沾满露水珠的晶莹透红的枸杞子与神圣的宗庙祭祀、喝成不醉不归的盛大宴饮联系在一起大唱赞歌,使人感到枸杞子与酒成了红红火火的激情象征,盛大宴饮的礼仪高潮,神圣祭祀的灵魂导引。这说在西周时代,枸杞子就已走红人们的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,唱红了当时的社会生活。在国内,好多地方过腊八节,将洗净的豆子,泡圆的红枣,枸杞煮烂的各式稻米谷粒放在一起,祈求吉利。
枸杞长寿故事一
相传战国时,在秦国境内黄河南岸,有一青年农夫,乳名狗子,以农耕为业,娶妻杞氏,杞氏勤而贤惠,夫妻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奉养老母,倒也勉强度日。时秦吞并六国,倾国之男丁,拓疆征战,狗子被召戍边。将军百战死,壮士十年归,狗子戍边归来,已是满脸须发。路见家乡正闹饥荒,田园荒芜,路人讨吃,饿殍遍地,众乡邻面带菜色,孩子嗷嗷待哺,狗子甚为惶恐,不知老母与妻子现状如何。到家,见老母发丝如银,神采奕奕,妻子面色红润,不像路人饥饿之状,甚为惊讶。谓妻曰:“路见乡邻皆饥,唯母与尔饱满,何也?”妻对曰:“尔从军后,吾终日劳作,勉为生计,去今之年,蝗灾涝害,颗粒无收,吾采山间红果与母充饥,方免其饿。”其母曰:“吾若非尔媳采红果食之,命已殒矣!”狗子喜泣,对妻更为敬之。邻人闻之,争相采食,谓之“狗杞氏”。后人发觉狗妻杞氏所采山间红果有滋阴、补血、养肺、健胃之功效,民间医生采之入药,改其名为枸杞子。
枸杞长寿故事二
相传蓬莱县南丘村各家各户都种有枸杞,村里人多长寿,活到一百岁的老人就有十几个,县令得知此事报到皇宫,皇帝叫人送匾,称此村为 “长寿村”。 宁徽宗时,顺州筑城,民工们在土中挖到枸杞的根,其外形如犬,立即献入宫中,这就是传说中的千岁枸杞。 又传唐代润州有个开元寺,寺里有一口井,井旁长有很多枸杞,高的有一、二丈,其根盘结粗壮,寺里人饮此井水,人人面色红润,至八十而头不白、齿不掉。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为此做《枸杞井》一诗,诗中说: 僧房药树依寒井,井有清泉药有灵。 翠黛叶生笼石,殷红子熟照铜瓶。 枝繁本是仙人杖,根老能成瑞犬形。 上品功能甘露味,还知一勺可延龄.
枸杞长寿故事三
盛唐时代,据说有一天,丝绸之路来了一帮西域商贾,傍晚在客栈住宿,见有一女子斥责一老者。商人上前责问:“你何故这般打骂老人?”那女子道:“我训自己的孙子,与你何干?”闻者皆大吃一惊。原来,此女子已200多岁,老汉也已是九旬之人。他受责打是因为不肯遵守族规服用草药,弄得未老先衰、两眼昏花。商人惊诧之余忙向女寿星讨教高寿的秘诀?女寿星见使者一片真诚,便告诉他自己四季服用枸杞。后来枸杞传入中东和西方,被那里的人誉为东方神草。 也有另外一种相似的说法,相传在北宋年间,某日有位朝廷使者在途中见一位年约十六七岁的姑娘,手执竹竿正在追打一个白发苍苍、弓腰驼背八九十岁的老翁。使者拦住那姑娘责问为何这样对待老人,那姑娘回答:“这人是我的曾孙儿”。使者惊道:“那你为何要打他呢?”答曰:“家有良药他不肯服食,年纪轻轻就这样老态龙钟的,头发也白了,牙齿也掉光了,就因为这个,我才要教训他。”使者好奇地问道:“你今年多少岁了?”姑娘应声说:“我今年已有372岁了!”使者听后更加惊异,忙问有什么方法得到高寿的呢?姑娘说,我没有什么神秘方法,只是常年服用了一种叫枸杞子的药。使者听罢,急忙记录下来,相传至今。
枸杞长寿故事四
也有另外一种相似的说法,相传在北宋年间,有一书生体弱多病,到终南山寻仙求道,在山中转了好几天,也没有见到神仙踪影。正烦恼间,忽见一年轻女子正在痛骂责打一年迈妇人,赶忙上前劝阻,并指责那年轻女子违背尊老之道。那女子听了,嗬嗬笑道:“你当她是我什么人?她是我的小儿媳妇。”书生不信,转问那老妇,老妇答道:“千真万确,她是我的婆婆,今年92岁了,我是她第七个儿子的媳妇,今年快五十了。”书生看来看去,怎么也不像,遂追问缘由。那婆婆说:“我是一年四季以枸杞为生,春吃苗、夏吃花、秋吃果、冬吃根,越活越健旺,头发也黑了,脸也光润了,看上去如三四十岁。我那几个儿媳妇照我说的常常吃枸杞,也都祛病延年。只有这个小儿媳妇好吃懒做,不光不吃枸杞,连素菜也不大吃,成天鸡鸭鱼肉,吃出这一身毛病。”书生听了这番言语,回到家里,多买枸杞服食,天长日久,百病消除,活到八十多岁。这虽然是神话传说的故事,但枸杞的功效却是古今公认的。
枸杞的文化渊源
吉祥文化:枸杞是中华民俗文化八大吉祥中植物之一。古人云,所谓“吉者,福善之事;祥者,嘉庆之征”。民俗文化中杞菊延年的吉祥图,画的就是菊花和枸杞。火红的枸杞是吉祥的象征,而在中国,红色象征着激情、喜庆、幸福,红色的文化是一种成功的文化,吉祥的文化,健康的文化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使用了吉祥色中国红。
地域文化:中国宁夏是枸杞的原产地,。《诗经》中《小雅·北山》描述到“陟彼北山,言采其杞”,意思是说登上北山那高梁,采点枸杞子尝一尝。诗中的“北山”,据《山海经第十三·海内东经》记载:“泾水出长城北山,山在郁郅长垣北。”“长城北山”,即指今宁夏固原长城北面的“北山”,也就是今天中卫市海原县、中宁县及原中卫县香山等地区。宁夏生产的枸杞,尤其是中宁枸杞以粒大色鲜、皮薄肉厚、口感纯正、甘甜爽口的特点,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品质最优,是举世公认的绝品,也是唯一被载入新中国药典的枸杞品种,因此,素有“天下枸杞出宁夏,中宁枸杞甲天下”的美誉。2005年,中卫市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确定为“中国枸杞之都”。
杞酒文化:枸杞作为天然的酿酒原料果实,早在殷商的甲骨卜辞中多有记载,而明代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中更是详细的记载:把枸杞子煮烂捣汁,然后与曲、米拌和酿制而成。具有补虚弱,益精气、去冷风、壮阳道、止目泪、健腰脚等功效。因此,自古以来,枸杞就与我国的酒文化和养生之道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。
文学文化: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,灿烂的文化,古人不仅早知道枸杞作食、疗疾,而且从宫延宴会到人们的生活中,常以枸杞为题,用比兴手法,赋诗作歌。其中,单是《诗经》中关于枸杞的诗赋就有七首之多。如:“陡彼北山,言采其枸”、“南山有枸,北山有李……乐只君子,德音不已。”、“载飞载止,集于苞(茂盛)杞。”、“湛湛露斯,在彼枸棘(枣树),显允君子,莫不令德”。这些诗句,表明枸杞在当时就已受到上流社会的青睐,被视为美好与高贵的象征。
塞上杞乡·浪漫杞韵
黄河孕育了璀璨的华夏文明,也润泽了中华杞乡——中宁这块瑰丽富足的土地,造就了风物奇异,绚丽多姿的塞上江南景色。中宁枸杞以其珍贵的药用养生功能,无私造福着人类。
我国枸杞文化内涵丰富、意境深远。枸杞源远流长的历史、扑朔迷离的传奇,引无数仁人志士和文人墨客为其分析研究,吟诵歌唱,创造了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脍炙人口的华彩诗篇。在中国文学史第一部诗歌总集《诗经》中,有关枸杞的作品达10多首。唐宋以来,杜甫,白居易,刘禹锡,苏东坡等历代大文豪、大诗人都泼墨展才,吟诵枸杞,名作百出。新中国成立后,在富饶美丽的卫宁平原,杞乡文化人以其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执着不变的情怀,肩负使命,传承文化,创作精品,形成了中华民族文艺百花园中一枝独红的“红枸杞文化现象”。涌现出了一批红枸杞文艺人才,出版了几十部与枸杞相关的文学艺术作品,诗词、小说、散文、戏剧、摄影、书画、剪纸、音乐、舞蹈,报告文学等异彩纷呈;自然科学、医学、市场学、旅游学、茶学、传媒学等学科研究,也随着枸杞产业的发展而步入系统化研究的轨道,为中宁枸杞产业的世界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保证。
枸杞传说·龙树
唐代润州有个开元寺,寺里有一口井,突然从此井口冒出两缕青烟,继而又从井中窜出两条巨龙,在井的上空昂首摆尾,翻滚了一阵子后,回头向井内吐两颗红色耀眼的龙珠,然后直奔东海而去。龙珠在井中变成了两棵大枸杞树,树根扎在井壁的砖缝里,它粗壮的茎干和灰白色的枝条沿井壁下垂,长达两米余,枝繁叶茂,好像两条意欲向上腾飞的巨龙,故乡民称枸杞为龙树。
塞上江南枸杞红
都说天下黄河富宁夏。的确如此,宁夏盛产多种特产,其中宁夏枸杞名闻天下,历来被誉为宁夏的“五宝”中的“红宝”。此次“塞上江南”宁夏之行,亲身体验了宁夏枸杞的韵味。
到达宁夏正赶上枸杞果实成熟时节,徜徉枸杞种植园,但见一棵棵婀娜碧翠的枸杞树挂满一颗颗红宝石般的成熟果实,那碧绿的树叶映衬红艳的果实,可谓万绿丛中点点红,分外妖娆美丽,令人心旷神怡。一个个采摘枸杞果实的姑娘手提竹篮,轻盈的纤手犹如蝴蝶,在枸杞树梢上繁忙地起落,采摘?丰收的果实,正如诗人所赞曰:“六月杞园树树红,宁安药果擅寰中”。你看,竹篮里刚采摘下来的枸杞果实,颗颗匀称,色泽红润,如晶莹剔透的玛瑙,夺人眼球。此时,客人如有兴致,可加入采摘行列,亲历采摘枸杞果实的乐趣。当然,别忘了品尝一下刚刚采摘下来的新鲜枸杞果实,当晶莹红润、汁浓充盈的鲜枸杞果实送入口中,细细咀嚼,顿觉味甘润口,别有味道。
面对枸杞园内累累硕果,不禁想探求宁夏枸杞为何如此名扬天下?宁夏的友人早已看出我的心思,于是侃侃谈起:宁夏枸杞栽培历史悠久,是枸杞自然分布的中心地域,自明朝弘治年间就有了人工大面积种植,当时宁夏枸杞被列为朝廷“贡品”。宁夏枸杞最著名产地是中宁县,为枸杞正宗的原产地,一九九五年被国务院命名为“中国枸杞之乡”。宁夏枸杞以粒大、肉厚、味甘、质柔、营养保健成份高于其他产区而出名、被誉为“中国红宝”,其特有的身价和品质受到世界公认。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果实,宁夏素有“塞上江南”之美誉,土壤富含矿物质、昼夜温差大,更有黄河水的滋润,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,使得宁夏枸杞成为枸杞中的上品,正如人们所感叹:“天下黄河富宁夏,宁夏枸杞甲天下”。
“塞上江南”宁夏的枸杞园风光,让人一饱眼福,当地的枸杞茶、枸杞肴,还有枸杞酒则足以让人大饱口福。枸杞果实,真可谓茶色诱人,喝上几口,茶尽杞进,味道甘甜,杞味郁浓,润喉止渴,提神醒脑。走进餐馆酒店,可吃碗枸杞粥,或来个枸杞炖土鸡、枸杞鲤鱼汤、枸杞羊肉,尽情品尝枸杞带来的美味。雅兴所至,喝几杯用枸杞酿制的枸杞酒,但觉口感醇厚,回味悠长。
“塞上江南”宁夏之行,得到的不仅仅是眼福口福,还有那对枸杞果实药用价值的理解。这不,祖国医学认为枸杞果实味甘性平,具有滋肾、补肝、明目之功用,治肝肾阴虚,腰膝酸软,头晕目眩,目昏多泪,虚劳咳嗽,消渴,神经衰弱,阳痿遗精,出血性紫斑。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曾赞誉枸杞“枝繁本是仙人杖,根老能成瑞犬形。上品功能甘露味,还知一勺可延龄。”正道出了枸杞延年益寿功效。